牛蒡魴魚蓋飯【詹姆士】(來源:食在有健康) 2013.1.23
材料:
牛蒡絲 1碗、魴魚 2片、洋蔥絲 1/4顆、
茼蒿 6株、蛋2顆、白飯 1碗、海苔絲 1碗
柴魚醬油 5大匙、味醂 2大匙、米酒 1大匙、七味粉 適量
作法:
1. 將魴魚切塊,洋蔥切絲備用。
2. 起小平底鍋,放入洋蔥絲、牛蒡絲、魴魚,再依比例加入柴魚醬油、味醂、酒、適量水放入小鍋中煨煮 5分鐘。
3. 承上鍋,加入茼蒿並分兩次淋上蛋後即可鋪在白飯上,放入海苔粉,灑上七味粉即可。
詹姆士小叮嚀:
※ 分兩次淋蛋液,第一次加可以讓蛋結塊狀,第二次加入可以增加滑嫩口感。
※ 牛蒡可以和土味共存,還可以增加魚的鮮味。
※ 通常牛蒡絲拿來炒,詹姆士教你用牛蒡做出不一樣的料理。
※ 魴魚的口感與肉質像鱈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腸知多少
Q1. 如果將成人體內的小腸拉直,高度大概是?
ANS(B)
(A)接近自己身高 (B)超過一層樓高
成人在存活期間,小腸的長度大概有4公尺,死後因為肌肉放鬆,可以達到直5到6公尺,是體內最長的器官。
Q2. 小腸內如果內分泌不足,可能會導致何種疾病?
ANS(A)
(A)憂鬱症 (B)糖尿病
腸道神經系統稱為「腹腦」,血清素主要是由腹腦所分泌,它作用在腸道,促進腸道蠕動,也作用在大腦,調節情緒、睡眠、食慾,與學習記憶也有關係。當你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太低時,你會感到心情低落,腹腦與大腦關係密切,同樣的,腸道與心理互相影響。血清素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負責傳遞訊息到神經細胞。近代發現血清素和人類情緒有關,提升腦中血清素的含量時,讓許多憂鬱症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癒。研究也發現,衝動控制疾病的患者,血清素在中樞神經的作用有不足的現象。糖尿病是因為胰臟內胰島素的製造不足造成血中糖份過高,或是不能有效的利用,而造成血中糖份過高。
Q3. 小腸內的細胞每天都會汰舊換新,請問小腸一天需淘汰多少腸細胞?
ANS(B)
(A)170萬個 (B)17億個
小腸的吸收表面積,可以藉著絨毛及微絨毛增加600倍,亦即2百萬平方公分,小腸表面的腸細胞每天脫落的數目約為17億個。
Q4. 小腸佈滿絨毛可吸收食物營養,其總表面積大概為多大?
ANS(B)
(A)一張雙人床大小 (B)一個網球場大
小腸中佈滿數百萬的絨毛,總表面積比一個網球場還大。這麼大的表面積,大大增加吸收養分的效率,小腸的吸收表面積,可以藉著絨毛及微絨毛增加600倍,亦即2百萬平方公分,而且絨毛隔著單層上皮細胞,內部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、乳糜管……等,可以將吸收進來的養份,快速運送到全身,構成一個高效率的養分吸收及運送系統。
Q5. 小腸除了負責消化食物,竟然還有什麼特殊的功能?
ANS(B)
(A)吸收水分 (B)分辨食物味道
腸道內壁佈滿各種感測器,能精確的偵測腸道中成千上萬的化學物質,腸道和舌頭一樣,有許多味蕾細胞,可以分辨甜味、苦味、甘味……等味道。吃到好吃的食物,舌頭味蕾會告訴大腦「好吃!」。當你的腸道味蕾偵測到某些喜歡的「味道」時,會在你「不知不覺」中不必經過大腦,就可以刺激你的食慾,讓你感到愉快,甚至調整你的胰島素分泌。所謂「媽媽的味道」很可能就是刻印在腹腦。【科學期刊《臨床研究》】大腸負責將小腸所無法吸收的東西或食物纖維中的水份再次吸收,進而形成糞便。
Q6. 出生1天的嬰兒,小腸內的細菌數約為多少?
ANS(A)
(A)超過百億個 (B)接近無菌狀態
胎兒在子宮裡時,腸道幾乎是無菌狀態,當胎兒出生後,所接觸的人、所喝的奶、身上穿著的衣物,甚至是呼吸的空氣,都會將細菌帶給嬰兒,只要24小時,菌數就會達到百億,一星期後就會達到百兆,這些腸道菌終其一生都會與人體共存,維護腸道健康,訓練人體的免疫力。
Q7. 餐後隔一段時間後,為什麼肚子也會發出「咕嚕咕嚕」的聲音?
ANS(B)
(A)小腸內的氣體過多 (B)小腸在推動食物
腸鳴音是由於腸蠕動而發出的,雖然飢餓時腸蠕動也會加速,但是由於腸鳴音是小腸蠕動推動腸內的食物和液體時發出的聲音,因此在餐後(不是飢餓時)更常出現。但若「咕嚕咕嚕」的腸鳴音逐漸增強時,那多是由腸道疾病所引起。如腸炎、痢疾可引起腸鳴音次數增多。
顧小腸 好食材
1. 纖維質:紅蘿蔔、香菇、蘋果、牛蒡、竹筍、地瓜葉
2. 黏性食物:黏性及保水性強的多醣類,能吸附膽固醇、膽汁等廢物排出體外。EX川七、蘋果、石花菜、蘆薈
3. 維生素B群:維生素B群可以增加體內血液循環,增加腸道蠕動。EX全穀類、肝臟、肉、蛋、綠葉蔬菜、牛蒡
4. 維生素C:增強小腸內腸道免疫力,減少腸道壞菌。EX柑橘、綠葉蔬菜、苦瓜、青椒、花椰菜、牛蒡
5. 維生素E:調整小腸腸道內自律神經,讓腸道蠕動順暢。EX蘋果、香蕉、酪梨、番茄、紅蘿蔔、洋蔥
6. 果寡醣:一種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醣類,存在天然食物裏,有類似纖維的功能。 EX洋蔥、大蒜、牛蒡
牛蒡的營養
Q1. 牛蒡皮的甜份高,為避免小腸吸收過多熱量,減肥的人應該削皮後再吃?
ANS(X)
牛蒡外皮含有豐富的綠原酸與咖啡酸,可以抑制葡萄糖吸收,具有減重的效果。
Q2. 糖尿病的人吃牛蒡時不要嚼太碎,才能吃下較多纖維來減緩小腸吸收速度,避免血糖上升?
ANS(X)
每100公克牛蒡的膳食纖維含量為6.7公克,較一般蔬菜為高,為花椰菜(2.2公克)、竹筍(2.3公克)之2~3倍,研究指出,膳食纖維對人體健康助益多,不會被人體消化道的酵素所分解,不會產生熱量,可增加飽足感,延緩飯後血糖上升之速度。牛蒡纖維質高,口感略為粗糙,加入醋烹調後可以軟化纖維組織
Q3. 小魚乾搭配牛蒡吃,除了增加小腸吸收鈣質的效果外,還能減少小腸發炎
ANS(O)
牛蒡中的菊糖是一種果寡糖,可促進荷爾蒙分泌的精氨酸,精氨酸精胺酸能增加鈣、鎂離子的吸收效果、刺激免疫系統及促進多種重要荷爾蒙分泌,還可以能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。
免疫力下降或是腸道消化系統發育未完全成熟容易產生腹瀉,因為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黏膜,造成腸黏膜發炎破壞,做為外來食物進入細胞血液中的第一道防線,像是影響過敏反應的IgE、血液中的抗體IgA等免疫球蛋白,都可以在小腸壁中找到。吃到不潔的食物後,能立刻引發腸胃炎或過敏。
Q4. 經常腹部脹氣的人,可以多吃牛蒡來加速小腸蠕動以消除脹氣?
ANS(X)
食物消化不良或沒有被完全吸收,會被我們的腸內菌發酵,產生大量的氣體。這些氣體量如果超過小腸排除的負荷量,就會導致小腸的脹氣,臨床上以肚臍周圍及下腹部脹氣為主。如眾所知,腸炎發生時會造成腹脹氣。牛蒡裡面的寡糖成份比較多,寡糖雖可以使腸道有益的乳酸菌增生,但是大量寡糖難以被小腸吸收,當消化不良或食物沒有被完全吸收,就會被我們的腸內菌發酵,產生大量的氣體。這些氣體量如果超過小腸排除的負荷量,反而會導致小腸的脹氣。